責任編輯:汪建沃 來源:湖南省農藥工業協會秘書長 日期:2013-03-27
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毒是由我國首先發現鑒定和命名的危害農作物的病毒新種,屬于斐濟病毒屬,其傳毒介體主要是白背飛虱。該病毒于2001年由華南農業大學周國輝教授在廣東省首次發現,2008年被正式鑒定為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毒新種。
據調查表明,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主要癥狀表現為:分蘗增加,葉片短闊、僵直,葉色深綠,葉背的葉脈和莖稈上現初蠟白色,后變褐色的短條瘤狀隆起,不抽穗或穗小,結實不良,不同生育期染病后的癥狀略有差異。苗期發病,心葉生長緩慢,葉片短寬、僵直、濃綠,葉脈有不規則蠟白色瘤狀突起,后變黑褐色。根短小,植株矮小,不抽穗,常提早枯死。分蘗期發病,新生分蘗先顯癥,主莖和早期分蘗尚能抽出短小病穗,但病穗縮藏于葉鞘內。拔節期發病,劍葉短闊,穗頸短縮,結實率低。葉背和莖稈上有短條狀瘤突。水稻發病后典型表現為植株矮縮、葉色深綠、葉背及莖稈出現條狀乳白色或蠟白色,后變深褐色小突起、高位分蘗及莖節部倒生氣須根、不抽穗或穗小,結實不良。劍葉或上部葉片可見凹凸的皺折,一蔸中有1根或幾根稻株比健株矮1/3左右,半全穗。
水稻感病期主要在分蘗前的苗期,拔節以后不易感病。最易感病期為秧的2~6葉期。水稻苗期、分蘗前期感染發病的基本絕收,拔節期和孕穗期發病,產量因侵染時期先后造成損失在10%~30%。
湖南常年發生嚴重的遷飛性害蟲白背飛虱是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的主要傳毒媒介。水稻苗期、分蘗前期感染發病后基本絕收,拔節期和孕穗期發病產量因侵染時期先后造成損失在10%~30%。據統計,2010年全省發生面積達946萬畝,造成產量損失約5億斤,占病蟲災害引起水稻產量損失的40%,2011年發病面積減少至100萬畝,2012年發病面積又上升到245萬畝,在懷化、永州、邵陽等部分地區形成了一定災害。由此可見,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具有突發爆發性強、危害損失大、預警難度大的特點,已成為制約湖南水稻安全生產的重大新病害,若不加強防控,今年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極有可能在湖南大流行。
湖南省植保植檢站要求各級植保部門一定要高度重視,從保障糧食安全、維護廣大農民群眾利益和社會穩定的政治高度,切實做好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防控工作,嚴防大面積成災。該站近期向各基層植保站發出緊急通知:一是切實加強監測預警。各級植保部門要認真履行職責,按照湖南省《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防治技術方案》的要求,做好防治關鍵期內系統監測、大面積普查及傳毒媒介帶毒率測定,準確掌握白背飛虱消長動態、帶毒率情況,收集、整理和反饋監測信息,做好情會商,及時發布預報和防治警報,為大面積“控虱防矮”提供依據。
二是抓好重大防治措施的落實。近兩年試驗研究結果和大面積防治經驗表明,拌種具有非常好的“控虱防矮”效果,而且促長壯苗增產的作用明顯。全省各地,尤其是專業化統防統治重點縣、綠色防控重點縣和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重發地區一定要落實高效藥劑拌種技術,通過政府集中采購、專業化防治組織統一采購、種植大戶定單采購等途徑,大量推廣應用60%吡蟲啉種衣懸浮劑拌種技術,壓低秧苗期飛虱蟲口數量。在抓好秧苗期“控虱防矮”的同時,還要抓好大田期其它重大病蟲防控,普及應用高效藥劑20%氯蟲苯甲酰胺、18%苯醚甲環唑.丙環唑、25%吡唑醚菌酯,提高稻株免疫力,增強稻株抗御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發生能力。
三是廣泛普及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防控技術。要通過辦培訓班、發放明白紙、張貼宣傳圖冊、電視、短信等多種方式向廣大基層農技人員、農民廣泛宣傳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發生防治信息,讓廣大干部群眾認識并掌握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的特性和防治方法,提高科學防治水平。